编者按
这是本所党支部书记,计点合伙人常晶晶律师献给本所14周年庆的文章。自2018年在律所执业以来,她以勤奋和务实的精神,锐意进取,业绩不凡,为律所发展贡献了专业力量。
律所成立第14年, 我也在思贝所执业超过7年,脑海里如潮水般涌现的是我们一路的艰辛和不易,高光时刻的喜悦,变革的取舍和阵痛……
“筚路蓝缕”是我们这14年来的真实写照,诠释了律所与伙伴的成长、蜕变及收获。
经济环境、市场环境一直在变化,由此带来的是客户付费能力、业务结构的变化,还有团队伙伴不稳定带去服务效果的变化,以及不同客户的不同执行要求和服务方式的个性化需求,都成为律所发展道路上经常遇到的困难和挑战。我们终究经受住了各种考验,伙伴们良好的工作习惯,默契的协作与配合,以及共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的共好理念,支撑我们度过每个艰难时刻。“与团队共好,与客户共好,与社会共好”是我们的使命与初心,我们希望和法律服务相关联的人和事都能在不同层面实现“共好”。
成事,始于人,人不对,事不成,所以我们强调与“团队共好”,没有伙伴个人的“好”,就无法实现团队的“好”。我们坚持以律所为单位的团队化发展道路,坚持专业化律所管理人制度,细分业务中心,中心下设项目团队,项目团队由项目负责人统筹,项目负责人对客户体验与专业质量负责,确保每个人都“好”,进而实现各方共好。
价值观一致,追求共好
“标准、极致、创新”是我们的价值观,它的形成符合律所发展步骤和节奏,也是结合律所实际情况,律所伙伴多次讨论得出的,成为律所发展的原则性、方向性指引。“团队共好”,需要有共同价值认同和追求,仅靠人数的简单叠加,很难称之为团队。律所在业务高速增长阶段,也曾为扩大经营规模,在短时间内不设限招入多名伙伴,但基本没有超过1年,就转出律所。律师选择律所执业是自由的,但对于我们这种模式而言,损失比较大,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磨合、适应,最终当事律师不满意,离职律所,律所不满意,团队发展缓慢,双输的局面。所以,不立足律所价值观坚持选择伙伴的标准,为了追求人数的规模而不断扩张,最后“共好”只是一厢情愿。只有对律所价值观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理解,才能实现双向奔赴,团队发展更加稳定。
制度管理,有效赋能
如何找到认同我们价值观的伙伴,并让这些伙伴在具体工作中有信心、有奔头、有凝聚力,这得靠管理。制度科学、规则明确,“有法可依”,人人平等,每个伙伴都能在律所的各项制度和规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“共好”才能具象化。
律所从基本法1.0发展到5.0,从最初只有一个基本原则的总体框架内容,到有基本法、分工及考核规则、晋升管理办法、业务运营中心管理办法等各项配套规则及制度,每一次改变都源于当下业务和团队发展需要。只有在业务、团队等客观环境和因素发生变化时,坚守价值观,及时调整制度和规则,减少管理内耗,使每位伙伴的付出和努力得到较为客观、公正的评价和回报,管理才能有效赋能于每个团队伙伴,让每位伙伴在不同位置感受到“共好”,进而,为律所发展赋能,为服务客户赋能。
找准角色定位,共同成长
高效、顺畅的团队协作是我们营运的基本要求。如何实现团队协作,发挥1+1>2的团队力量,除了制度上分工、责任明确外,还需要每个伙伴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与喜好,在团队中找准自己定位,担任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擅长实干的,做好执行;擅长专业分析的,做好专业论证;擅长协调的,推动业务进度……角色互补,才会形成凝聚力强的团队。
一个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远。团队的发展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发展与进步,需要每个团队伙伴都跟得上团队发展的步伐。于自己有所成长和收获,于团队伙伴间,有互相帮助,共同分享经验、知识,有效沟通、积极配合、减少内耗、彼此信任、相互依赖,才能形成能打的专业团队,共同成长。
没有完美的团队,只有适合自己的团队。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道路上,有过顺风顺水,有过迂回曲折。每一次改变,都是当下实际需求发生变化而变化,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。千人千面,也并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。无论是律所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团队伙伴,最后留下来并有所成就的,必是适合律所发展模式,且是双向合适的选择。
此刻的我们,是最好的我们,行而不辍,共生共好,未来仍然值得期待。
计点合伙人简介
常晶晶,计点合伙人,党支部书记,专职律师,广西矫正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,南宁市律师行业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副主席,2016-2020年度南宁市律师行业优秀党务工作者。曾在某法院从事审判工作5年,擅长政府与国、民企风险管理非诉业务及重大、疑难民商事、行政诉讼业务,能精准设计专项及诉讼方案,最大程度实现客户诉求,是本所优秀出庭律师。